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7篇
  免费   446篇
  国内免费   550篇
林业   401篇
农学   409篇
基础科学   442篇
  1573篇
综合类   3272篇
农作物   98篇
水产渔业   224篇
畜牧兽医   285篇
园艺   74篇
植物保护   235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219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65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282篇
  2016年   331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401篇
  2012年   504篇
  2011年   481篇
  2010年   425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374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13年-2015年,逐月监测分析了黄河陕西段府谷、吴堡、龙门、洽川、港口、汾河入黄口和渭河入黄口7个段面22项水质指标,并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黄河陕西段处于4级中度污染水平,5级较重污染段面汾河入黄口(P=9.26)1个,其余6个段面处于4级中度污染水平(2.04≤P≤4.67)。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和有机物,部分段面还受到重金属汞、砷、铜、锌的影响,所有段面未受有机氯和有机磷的污染。同期断面比较,上游污染轻于下游,污染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2.
13.
研究施肥模式对水稻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的调节作用,对提高水稻光能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水稻品种赣929为试验材料,比较长期定位施磷钾肥(PK)、施氮磷钾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氮磷钾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氮磷钾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氮磷钾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条件下水稻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稻旗叶叶绿素含量从齐穗期到成熟期呈下降趋势,且表现为30F+70M50F+50M70F+30MNPKPK。水稻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随水稻生育期的推进呈降低趋势,其中PK处理Fv/Fm值最低,而施氮处理比不施氮处理Fv/Fm值增加了2.85%~4.18%。叶绿素荧光参数qL、ΦPSII在NPK处理中表现为齐穗期较高, 20 d之后显著降低;在50F+50M、30F+70M处理中表现为齐穗期较低, 20 d以后显著增加;在PK处理、70F+30M处理中一直处于较高水平。NPQ变化趋势与qL基本相反。ETR-PAR光响应曲线拟合结果表明, 70F+30M处理ETRmax、?和Ek值在齐穗期和20 d后值均最高。综合看来,等养分条件下配施30%有机肥具有最优的叶绿素荧光指标组合及籽粒产量;而配施超过50%有机肥由于前期热耗散增大使得用于光合作用的光能份额减少,而施用氮磷钾肥处理则由于后期的衰老使得光能利用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4.
规模化猪舍废气复合净化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规模化猪舍废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设计了一种猪舍废气复合净化系统。该系统采用化学法与水洗法相结合,通过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系统实时采集净化系统内的pH值、电导率、液位和压差等动态环境数据,智能控制洗涤泵启停和电磁阀通断,自动完成供水、加酸、喷淋和排废4个工作环节。同时,控制系统采用MCGS触摸屏与PLC建立通讯,通过创建人机交互界面实现系统环境数据监测、运行状态流动显示、按需配置系统参数和报警信息输出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系统操作的人性化和过程的可视化。系统可根据实际应用中对净化效率和运行成本的要求,实现多种控制模式,均有效抑制了猪舍废气排放。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对主要污染成分氨气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85%,整体运行可靠、控制简单,经济成本量化清晰。该系统在江西某种猪场实施应用,成效显著,可为畜禽养殖环境废气净化处理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全膜双垄沟双幅覆膜覆土联合作业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升全膜双垄沟覆膜种床机械化耕整作业效果与作业效率,基于全膜双垄沟种床双幅覆膜覆土农艺技术栽培模式,设计全膜双垄沟双幅覆膜覆土联合作业机,实现了全膜双垄沟种床构建过程中的旋耕、起垄、施肥、双幅覆膜覆土及镇压的一体化作业。在设定联合作业机传动系统的前提下,对样机关键部件进行设计与选型,确定其旋耕刀组、排肥装置、提土-种床覆土装置的工作参数与功耗,同时解析了刮板式提土装置、水平双向螺旋输土装置作业过程,得到满足双幅覆膜种床各部位覆土的必要条件。应用离散单元法对提土-种床覆土装置"提土-输土-覆土"动态作业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各工作环节输土、覆土特性,对影响覆土作业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全膜双垄沟双幅覆膜覆土联合作业机前进速度为1. 10 m/s时,采光面地膜机械破损程度为39. 8 mm/m~2、种床膜边覆土宽度合格率为94. 5%、大垄垄体中心覆土宽度合格率为91. 6%、种床覆土厚度合格率为97. 5%、种床起垄高度合格率为93. 2%,试验指标均符合国家与行业标准要求,试验结果满足设计和实际作业要求,田间试验工况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利用厌氧干发酵工艺批次处理能力强并有效克服其物料发酵不彻底导致的产气效率低的难题,引入干湿联合厌氧发酵工艺。以水稻秸秆和新鲜猪粪为发酵原料,在35℃及发酵底物初始TS浓度为20%条件下进行厌氧干发酵,其中一组处理在实验第20 d时用纯净水将发酵底物TS浓度调节为9%改为湿发酵,两者对比结果表明:相比于干发酵,该干湿联合厌氧发酵工艺可有效提高稻秸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其中纤维素降解率可由20.5%提高到31.1%,半纤维素降解率可由48%提高到54.8%,虽对产气中甲烷含量影响不大,但试验周期内物料累积产气量可提高19%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夏玉米氮素转运利用规律、产量及土壤NO3--N含量分布对秸秆覆盖方式和施氮量的响应,在河套灌区开展2a不同秸秆覆盖方式(秸秆表覆B处理、秸秆深埋S处理)和不同施氮水平(不施氮N0、低氮N1、中氮N2、高氮N3)的田间试验,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CK处理)。结果表明:在0~100 cm土层,各处理NO3--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成熟期B和CK处理随土层加深呈先减后增趋势,而S处理呈先增后减趋势;B处理提高0~20 cm土层NO3--N含量,而S处理提高20~40 cm土层NO3--N含量(P<0.05);秸秆覆盖可减少0~100 cm土层NO3--N累积损失量,且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及夏玉米氮素转运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SN2处理效果较佳。相比CK处理,成熟期的SN2处理2 a平均NO3--N累积损失量降低39.6%,氮肥利用率较提高28.5%,夏玉米氮素转运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提高32.1%,增产9.3%。综合分析,秸秆深埋配施中氮效果较佳,可实现河套灌区夏玉米提效增产的目标,并减少深层土壤NO3--N累积损失量,为优化河套灌区夏玉米耕作施氮模式和缓解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室内观赏植物绿萝(Epipremnum aureum)对香烟烟雾的净化能力及其生长生理响应,从而为香烟烟雾污染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模拟人的吸烟方式,在长、宽、高均为60 cm,密闭或间隔通风的玻璃装置中注入2支香烟,放置绿萝。监测72 h内CO和PM2.5浓度变化,观察植物的表型变化,测定植物叶片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绿萝可有效吸收或吸附香烟烟雾产生的CO和PM2.5,净化空气;香烟烟雾处理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叶片出现水渍状斑块,随时间延长,整叶发黄;植物叶片活性氧(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水平显著增加,造成膜脂过氧化加剧,其产物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植物启动抗氧化酶系统及时清除活性氧;随胁迫时间延长,抗性减弱。通风可有效加速空气流动,减轻香烟烟雾对植物的伤害。因此,建议在吸烟区摆放绿萝并时常通风,可有效降低香烟烟雾污染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文献计量的巢湖农业面源污染概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巢湖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以CNKI、维普、SCOPUS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巢湖农业面源污染主题的文献进行检索。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治理方向的发文量最多,其中大多数是从源头控制、中间拦截、末尾治理定性叙述的,模型和现状的关注度也比较高,主要参考国外通用模型进行验证及负荷估算等。安徽农业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机构为巢湖该领域发展做出很大贡献;马友华团队等是该领域的核心团队,主要发文期刊有《中国农学通报》、《安徽农学通报》、《水土保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等。由此发现,巢湖流域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治理方向,其中定性叙述治理措施文献偏多,定量研究治理效果和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模型的创新性有待于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空间差异及其动态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3—2014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和非参数估计方法,研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空间差异及其动态演变,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下降,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排放强度较高,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相对较低。2)2003—2014年,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略微扩大,地区间差异是其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体差异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4)马尔科夫链分析表明,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在不同类型间的相互流动较为微弱,但从长期来看,存在向两极分化发展的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